中国文化到底行不行,站不站得住?是西方文化优于中国文化,还是中国文化优于西方文化?自1840年以来,这一问题就成为了每一个关心中国过去、现在与将来的人,一直在关注、争辩的大哉问。
然而一提到“中国文化”,就会出现无休止的争论。有的人,对中国文化有无穷的爱慕与向往;有的人,刚好相反,认为它是所有问题的源头,务必扫除尽净而后快;还有一些人,以理中客的姿态作和事佬,两边的议论都舍弃一部分,也都抓住一部分,糅合在一起。
思想家殷海光在《中国文化的展望》一书中认为,这些争论,主张太多,但分析太少,情感太强,但理智太弱,前提还没弄清楚,就抢先下结论,事理还未梳理明白就做价值判断。结果可想而知——就算地老天荒,非但没有定论,反倒离题日远。
在谈论中国文化究竟怎样之前,我们先要弄清楚的是——什么是文化。殷海光在《中国文化的展望》中,不但梳理出我们对文化的四大错误认知,而且深入剖析了导致错误认知的原因。
错误认知一
精华与糟粕可以分开
经常听到一种说法,对待某种文化,我们应该取其精华,去其糟粕。
但是,在殷海光看来,在文化全部实有之中,我们不可有意或无意地把我们认为“好的”看作是文化,把“不好的”视为糟粕,或解释为“历史中的偶然”。
比如,就西方文化来说,基督教的教义、哥白尼的天文学及牛顿力学固然是文化,妇女束细腰、火焚圣女贞德、虐待伽利略,也是文化;
就中国文化而论,孔孟之教、《四库全书》、文言文、白话文、仁、义、道、德、孝、弟、忠、信固然是文化,撒谎,走八字路,裹小脚,后花园里埋婢女,还是文化。这些好的坏的,其实是文化的一体两面,断难分开。
总之,《中国文化的展望》一书认为:在文化的全部实有之中,任何一个层面,或要件,或事物,无一不是文化。
错误认知二
物质与精神可以分开
还常听到一种说法,某种文化重精神,某种文化重物质。某某只是物质文化,某某却是精神文化。但事实上,物质文明、精神文明的两分法,并不是文化或文明的真相。
比如,西方文化中,天国的理想,欧基里德几何学,理论物理学,纯粹数学,康德哲学,黑格尔的精神现象学,歌德的文学,文艺复兴,宗教改革,启蒙运动,是“精神文明”还是“物质文明”?
东方文化中,农业耕作,织布,采茶,防旱,筑皇宫,建万里长城,是“精神文明”还是“物质文明”?
对此,殷海光在《中国文化的展望》中指出,文化是人适应环境与创造活动及其成果的总称,没有文化不是含有“精神”成分的,也没有某种“精神”能脱离物质单独存在。所以,“东方文明是精神文明”,“西方文明是物质文明”的说法,是根本站不住的!
错误认知三
现在与过去一成不变
关于文化,还有一种说法:某某文化是某国古已有之,某某文化未曾断绝,某某文化将会长盛不衰。
但是,在殷海光看来,文化并非一成不变的化石,而是在变动之中。只是有些变动较快,有的变动较慢。变动的缓慢的文化,让身处其中的人感觉不出来,于是,他们就认为自己的文化是永恒的,这就像我们感受不到地球转动,所以误以为地球是静止的一样。
比如,西方历经古希腊、古罗马、中世纪、文艺复兴、宗教改革、科学革命、现代政治革命以及浪漫主义、新古典主义一系列的文化变迁,才一步步走到今天,演化出西方现代文化,就连当下的现代文化与50年前也大为不同;
而中国,即便是儒家文化,历经孔孟先秦上古儒学、汉儒、宋明理学、民国后的新儒学等各种变化,其不同甚至可以天壤之别来形容,绝没有一个亘古不变、笼统化之的儒家。
错误认知四
文化与文明有本质区别
关于文化,最大的争议无疑是认为文化与文明有着本质区别,比如,最常说的“文化求异,文明求同。”
但是在殷海光看来,将文明与文化强行分开,其实只看到了文化器物中的一面,忽视了文化最核心的部分是“价值观”。价值是支配行为的要素。它是实际生活的产品,但又可支配实际生活。我们简直不能设想没有价值含在其中的任何文化。
如果我们站在价值观的角度,审视不同文明中所谓的不同文化,最底层的价值追求真的不同吗?西方文明追求幸福的文化,东方文明难道不追求吗?西方文明渴望安定的生活文化,东方文明难道不追求?西方文明向往自由、民主、法治的社会文化,东方文明难道也不追求?
事实上从语义学的角度讲,当我们说中国文化、西方文化的时候,其实和说中国文明、西方文明一样,并没有本质区别。
为此,殷海光在《中国文化的展望》一书中单独拿出一章来剖析文化的定义,最后的结论是:文化一词,其实和文明、社会、精神这些概念没有太大区别。也只有如此,中国文化、中国社会的转型这一时代大问题,才可能真正破题。
澄清关于中国文化的以上四个错误认知,真正理解文化的本质、内涵和外延,既是我们讨论中国文化的第一步,也是殷海光经典之作《中国文化的展望》一书的开篇部分。
殷海光先生,是公认的中国台湾自由主义的开山人物与启蒙大师,桀骜不驯的李敖称他为“中国思想界的烈士”“五四之后中国最后一个知识分子”。本书也是作者殷海光生前出版的最后一本书,是其思想集大成之作。它以一百多年来中西文化的碰撞为主线,立足于当代,依托全球视野和基于现代社会科学的方法论,为我们呈现出一幅关于中国文化过去、现在、未来的全景图。